頸椎病是指頸椎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的病理改變 刺激或壓迫其周圍神經、血管等組織而引起系列臨床 癥狀及體征,幾乎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不同程度 的頸痛,流行病學研究表明,頸椎病的人均年發生率約 為 10. 4% ~ 21. 3%,而長期低頭位工作者是頸椎病 高發人群。針刀療法直接作用于病變軟組織,進行 局部鏟剝、切割、松解,而達到治療頸椎病的目的,是治 療頸椎病的成熟療法。許多學者認為頸肌在維持頸 椎生物力學平衡及頸椎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環 節都至關重要,目前針刀治療頸椎病的研究多為臨 床療效的總結,機制研究薄弱。本研究旨在觀察針刀 干預后頸椎病模型兔受損頸肌的形態學改變,以期為 臨床針刀治療頸椎病提供實驗依據。
1 材料和方法
1. 1 實驗材料
選擇 40 只清潔級新西蘭兔,平均 月齡 6 個月,體質量(2. 5 ± 0. 5) kg,由南昌龍平兔業 有限 公 司 提 供,動 物 合 格 證 號: SCXK ( 贛) 2014 - 0005。
造模盒:自行聯系廠商并制 作;針刀:一次性無菌針刀,0. 30 mm × 30 mm,由北京 卓越華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;毫針:一次性針灸 針,0. 25 mm × 25 mm,由馬鞍山邦德醫療器械有限公 司生產;電子針灸儀:SDZ - II 型華佗牌電針儀,由蘇 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;QB - 206 多用途旋轉搖 床:海門其林貝爾儀器制造有限公司;切片機:金華科 迪 KD - 202A 石蠟切片機;光學顯微鏡:Nikon eclipse 50i 顯微鏡,日本 Nikon 株式會社。
酒精:南昌遠洋化工有限公 司;二甲苯:南昌遠洋化工有限公司;石蠟:南昌明瑞化 工有限公司;蘇木素伊紅染色試劑:南昌雨露實驗器材 有限公司。<>
1. 2 實驗方法
1. 2. 1 動物分組
動物喂養 1 周后,按照動物體質量 進行編號,并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空白組、模型 組、針刀組及電針組,每組 10 只。實驗過程中,除空白 組以外,所有動物參與造模。于江西中醫藥大學基礎 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喂養動物,所有動物自由進食飲 水。
參照余家闊 報道的長期低頭位 造模方法,使家兔頸部屈曲呈 45°,每天造模 1 次,使 造模兔持續保持低頭位 5 h,連續 12 周。造模前及造 模后 2 h 節點分別進行頸椎側位 X 線片拍攝,以判斷 造模是否成功。
空白組:正常飼養。模型組:造模 后正常飼養。電針組:造模成功 1 周后進行電針干預。 具體電針干預方法為:參照《實驗針灸學》,根據比 較解剖取穴法結合模擬骨度取天柱、百勞、大杼穴,毫 針針刺,刺入深度約 10 mm,接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 (型號:HANS LH202H),頻率 2 ~ 100 Hz,強度 1 mA, 波形疏密波,每次 20 min。隔天治療 1 次,每周 3 次, 共治療 3 周。 針刀組:造模成功 1 周后進行針刀干預。針刀操 作按照以下步驟:①定點:對模型兔頸椎棘突兩側的軟 組織進行觸診,尋找硬結和條索狀物,根據頸部肌肉僵 硬度和條索狀物的部位,在 C2 ~ C7 棘 突 旁 開 1 ~1. 5 cm處和 C2 ~ C7 棘突點,每次于兩側分別定兩點 和相應棘突點為進針點,4 次針刀干預進針點交替選 取,對進針點標記,消毒;②定向:刀口線與后正中線平 行,刀體與項后冠狀面垂直;③加壓:戴無菌手套,以左 手拇指為押指,在進針點按壓;④刺入:針刀迅速刺入 進針點皮下組織達骨面,對病變部位行縱向小范圍切 割 3 次、橫向剝離 2 次后出針,切割范圍在 3 mm 內, 出針刀加壓止血 3 min。針刀干預每周 1 次,共干預 3 次,共 3 周。
實驗取材于干預結束 1 周后進行。采 用空氣栓塞法將所有實驗動物處死,切開頸部皮膚,迅 速取出頸后伸肌(具體為 C3 ~ C4 棘突旁深層肌肉), 生理鹽水沖洗后放入 10% 福爾馬林溶液中,固定 7 d 后,使用石蠟將頸肌組織常規包埋、切片處理,切片厚 度約 6 μm。
二甲苯透明 10 min × 3 次脫蠟,梯 度乙醇脫水各 5 min,蒸餾水沖洗 5 min,染色:蘇木精 染色 5 min,自來水洗,鹽酸酒精分化 15 s,自來水洗 15 min,0. 5% 伊紅染色 1 min,蒸餾水洗 2 min,再次梯 度酒精脫水 5 min,染色后再次二甲苯透明 5 min × 3 次脫蠟,使用中性樹膠封固頸肌組織切片,在光鏡下觀 察并拍照。
各組實驗動物造模前一般情況良好,皮毛光澤柔 順,神態安靜,雙眼有神,體態自然,性情溫和,反應靈 敏,攝食飲水正常,排便正常。造模后模型組新西蘭兔 與空白組相比,整體情況較差,皮毛臟亂,精神不振,雙 眼無神,體態蜷縮,喜臥少動,膽小怯人,食欲不佳,體 質量下降,部分出現腹瀉,及前肢跛行、活動不利等。 針刀及電針治療期間整體狀態有所改善。
針刀及電針治療結束后,對各個組別的實驗動物 進行頸部觸診。空白組實驗兔頸部肌肉柔軟,無僵硬、 緊張感,活動靈活;模型組實驗兔頸部肌肉僵硬、緊張, 可觸及明顯條索狀物、結節;針刀組頸椎周圍肌肉柔 軟,未觸及明顯條索、結節;電針組與模型組比較,可觸 及條索狀物及結節變小。
造模前(第 1 次 X 線):X 線見各組動物生理曲度 存在,無骨贅形成、無椎間隙狹窄、椎間孔大小正常。 模型 組:整體上出現生理曲度變直,椎體邊緣見骨質增生、 椎間隙變窄、椎間孔變小等病理改變,部分可見反張。 針刀組、電針組 X 線整體情況與模型組基本相似。
空白組可見肌組織標本顏色 多為淡粉色,表面較光滑,平直無扭曲。 模型組可見肌組織標本顏色暗,部分標本呈暗褐 色,表面不平整,組織迂曲。
所有標本經 HE 染色后在 光鏡下(HE,40 × 10)觀察。
近些年,隨著頸椎病發病機制研究的深入,頸椎病 發病機制研究重點已逐漸從重視椎間盤、椎體、小關節 等骨質退變 轉變為肌肉、韌帶等軟組織病變。許 多研究證實了頸部肌肉組織病變是頸椎病發病的重要 機制,甚至有學者提出了“肌源性頸椎病期”的專 科分期,認為頸椎病的發病是由于各種原因使頸部 肌肉發生病變,導致無菌炎癥產生,進一步刺激、卡壓 其附 近 神 經、血 管 等 組 織,從而誘導頸椎病發病。 Wharton 在電鏡下觀察到頸椎病患者頸部肌肉肌纖 維萎縮、大量線粒體聚集,且病情越嚴重,這些病理變 化更加明顯。動物實驗 也證實了損傷的頸部肌肉 可見明顯的組織形態與結構改變。 研究表明頸部軟組織保證了頸椎生理曲度及穩定 性,一旦軟組織發生病變必然引起頸椎生理曲度改變 和節段失穩,長期低頭位姿勢可使頸部肌群超 負荷,出現并加重其勞損。
本研究中實驗動物造模前、 造模后分別拍攝頸椎 X 線側位片,造模前實驗動物頸 椎生理曲度存在,椎間隙大小正常,未見明顯骨質增生 等病理變化。造模后實驗動物 X 線見椎間隙明顯變 小,骨贅形成,曲度變直、甚至反弓,表明成功建立了頸 椎病模型。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是各型頸椎病早期 X 線征象,頸曲是 C4 ~ C5 椎間盤前厚后薄形成的 前凸性生理彎曲,正常生理曲度可增加頸椎強度及其 彈性、吸收震蕩,是維持頸椎生理功能的基礎。而研究 表明附著于頸椎周圍的軟組織對維持頸椎生理曲度及 頸椎穩定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。 多項實驗 在光鏡下觀察頸椎病模型兔頸肌 的組織形態,發現針刀可改善損傷肌肉的組織形態。 也有研究在電鏡下觀察肌外膜纖維超微結構,研究結果提示針刀干預可減輕肌纖維化現象,進一步修復 肌肉。齊丹丹等進一步發現針刀操作時,局部既出 現了反應性炎癥變化,同時又出現了肌纖維修復的現 象,并逐漸接近正常肌肉組織。本研究結果與之前的 研究相一致。本實驗光鏡下觀察到模型組肌纖維形態 明顯改變、細胞核增多、炎性細胞聚集等病理性改變, 而針刀組和電針組兔頸肌整體情況與模型組比較,明 顯改善,且針刀修復頸部勞損肌肉的效果優于電針。 由此可見,針刀干預能夠有效消除炎性細胞,減輕受損 肌纖維病理變化,有效促進病變肌肉組織修復,可能是 針刀治療頸椎病的作用機制之一。